洞口县人民政府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机构概况

杨林镇2019年简志

杨林2019简志

杨林曾经是省定贫困,邵阳市18个贫困之一,是与武冈、隆回两县毗邻的洞口边缘

一、区域概况: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地方各界人士凑资修建杨林寺,香客纷至、盛极一时,寺名成地名。清光绪年间,该地属武冈州龙江管辖;民国时期为武冈县教信辖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武冈县第三区(黄桥铺)管辖;武冈洞口分县后,属洞口县第九区;1949年解放后,政府最早的办公地点坐落在现在的杨林村一组(关栏桥)。辖区内有两寺(杨林寺和东林寺)四十八庵。而关栏桥位于杨林寺院附近。1952年洞口建县后成立了杨林人民公社。当时人民公社从关栏桥搬迁到现在的坝上村;1968年杨林人民公社从坝上村搬迁到现在的杨林村。1956年撤区,并山下、草塘、杨林、杉木、峨峰等片为杨林,归县直管。1958年公社化,划入黄桥公社;1961年恢复杨林公社建制,归黄桥区管辖;1984年由杨林人民公社更名为杨林,仍旧属黄桥区管辖;1995年再次撤区并,杨林区域范围不变,为县直管的单列政府驻地杨林杨林村,距县政府46公里,邮政编码422316.届时,杨林辖区内有杨林、塘下、九岭、山下、坪阳、破刀、坝上、草塘、庄上、锁口、联盟、峨峰、芭蕉、新亭、青合等15个村和属茶场组(2011年设茶场村)共16个单位,共有22735人。

杨林位于洞口县东南隅,东邻隆回县三阁司镇,南连武冈市邓家铺镇,西接武冈市荆竹区马坪,北靠黄桥镇,总面积45平房公里;属衡邵干旱走廊,属丘陵地区。全以坝上村为中心,南北高、东西低,最高峰峨峰村石义岭牛皮山海拔775.9米,峰岭周围群山环抱,山多耕地少,水田甚少,全不足1万亩,且干旱年份较多。峨峰、联盟干旱更甚,曾是“旱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

2016年杨林实现撤乡并镇,原16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现有210个村民小组,26000余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仅有一家回族,婚入的苗、侗、瑶族等少数民族全46人。

二、经济发展:

杨林共有水田面积9205亩,旱土面积3639亩,山林面积29411亩。杨林历来以农业为主,新中国建立前,多种麦、薯、稻、棉、烟,产量甚低。新中国建立后,组织人民兴水利、引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了经济作物。6506亩稻田实现灌溉自如,3639亩旱地得到充分利用。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传统作物棉、油、茶、辣、烟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内新兴的柑橘园开始获益。70年代中期,单季改双季,高杆改矮杆,常规品种改杂交稻,亩产跨纲要超400公斤。1981水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产量直线上升。1982年粮食亩产992斤,成为解放前的2.5倍,粮食总产达1213万斤,棉花516担,油菜450担,茶叶277担,干辣椒338担,柑橘270担。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6万斤。1990年以后推广“稻稻麦”三熟制。1992年实现亩产过吨粮。1995年推广优质稻、杂交玉米。以后逐步调减双季稻面积,增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建设以杨林、坪阳、山下、坝上四村千亩连片的油菜基地。

2019年双季稻总产近4万吨,玉米总产1205吨,油菜籽总产728吨,蔬菜总产4715吨;牲猪存栏1万余头牛、羊等家畜存栏4000余头,鸡、鸭、鹅等家禽存栏7万余只,禽蛋产量1.5万公斤。种植油茶面积达5229.8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先后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11家;新增山下村淫羊藿基地80亩,罗汉果基地(山下财鑫合作社40亩)180亩,药材基地140亩。

养殖业以家禽家畜为主,养鱼为辅。以前,农户养牛为耕田,养猪保过年。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推行集体养猪,办了“百头”、“千头”、“万头”养猪场,办了公社养鱼场,并逐渐发展为公养私养相结合。1980年实现每户平均养猪2.5头,全社产鱼606担。改革开放后,邵阳生态农场落户杨林,年出栏生猪上万头。九岭、破刀、草塘、芭蕉、坪阳、杨林等六个养猪大户颇具规模。户年销售生猪400头以上,破刀、锁口的养羊示范户渐成规模。林业生产基础较好,林地2.90万亩。杉、柏、松、桐茂密,遮天蔽地。经烧木炭炼钢铁、“共产风”、“大办公共食堂”后一蹶不振。1984年冬,党委、政府发动群众制订(村)规民约,举旗游行,放铳燃炮,杀猪宰羊,封山育林,林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动部分农户发展漆树生产,山林定权发证后,农民吃了定心丸,多栽少砍或不砍。2001年杨林在破刀村建成了400亩连片的生漆基地。几年后每年出售生漆200Kg,按每公斤200元价格计算。每年增收4万元。2002年起国家林业部门推行退耕还林,实行奖励机制,调动村民将荒山荒坡植树造林。

杨林工业起步太晚。解放前仅有榨油、轧弹、酿酒、制糖、磨豆腐、纸马及烟叶加工一类小作坊;公社化时期开采锰矿,兴办滑石粉厂,建农机修配站,木器加工厂,纸板厂,社队企业发展到25家,常年职工633人。经过企业改制,优胜劣汰,新建鞭炮厂、家具厂、预制厂、稻穗香大米加工厂、景明金属制品厂。从1999年以来杨林党委政府遵照县委“依靠改革兴工发展民营企业,大力招商引资,重建工业体系”的指示精神,如坝上村邵阳生态农场,建于2007年,引进外资港币2400万元,征地建场房40余亩,安置人员就业36人。年创收600万元,争取国家资励资金80余万元。破刀村肖灼军的景明金属制品厂投资500多万元,解决人员就业32人,年创收300余万元。

杨林商贸服务业源于杨林和东林两寺和四十八庵的庙会,一度红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杨林建县直辖后,人民政府在杨林辖区设供销社、食品站,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户兴起,遍布村院落杨林市场相当活跃,特别是三县七镇边贸集镇优势凸显。2001年,党委、政府大力招商引资,鼓励私人集资、筹集资金700余万元,征地240亩,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农贸市场。,赶集日的客商达5000余人。每天的营业额高达5万元之多,经营农副产品、生产生活用品等。境内批发部五家搞活三县物币流通;五家超市的占地面积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年均纯收入超10万元。每个超市上交国家税金3000元左右。全有小型饮食服务店三家:大来饭店、华华酒楼、便民服务快餐店。大来饭店的占地面积320平房米,每天客流量平均100人左右,经营面食、快餐,代办酒席,每年纯收入约40万元左右。华华酒楼常年开设快餐、面食,代办酒席,年收入约30万元,客流量每天80人左右。便民快餐店日常经营快餐,代办酒席,每天客流量60人左右,年收入25万左右。至2014年,全实现生产总值63937.8万元,财政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4元。

三、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解放前,杨林有通往黄桥铺、荆竹铺、邓家铺、龙从的商旅大道,肩挑背负运输;公社化时期,民工建勤办公路。1969年石邓公路(石江、黄桥、杨林、邓家铺)建成通车,杨林公社有5台农用汽车跑运输。1976年后,杨林至洞口通客班车。此后,大队筹集资金,组织劳力修通杨林至青合、杨林至山下、杨林至庄上三条社队简易公路。2000年以后,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特别是2009年后,村公路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改观,交通闭塞的峨峰、联盟实现“通达”,其他各村实现“通畅”;杨林至塘下、杨林至锁口、杨林至青合等。内三条要道全面修成高标准水泥路。塘下、九岭、杨林、破刀、坝上、草塘、锁口、芭蕉、新亭、青合等10个村建成了水泥路通村、通组入院落网络。2007年修建中型车运站一个,占地面积4126平方米。开通了马坪至杨林至邓家铺;黄桥至杨林;杨林至塘下、九岭;杨林至锁口的客班车,真是车水马龙、四通八达。2019年杨林街上至杨林中学路段1.3公里道路修建完成,峨峰1.6公里路面山下牛栏山通组路硬化到位。

邮政电信:杨林地处偏僻,1956年才设邮电所,偶日投递到高级农业社;建杨林公社后,办公室仅有一部手摇电话机,打区外电话要经黄桥邮电支局转换。改革开放后,更换为拨号电话机。1998年邮电分社建立;杨林邮政所于2010年升格为杨林邮政支局,办公场所和住房进行了翻修,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更名为杨林邮政储蓄所。机关、属单位每天投递一次,行政村每周投递三次。支局内可以办理储蓄、快递、邮寄等业务。内程控电话全覆盖,到2014年境内安装固定电话851台,移动电话10852台,移动、电信宽带686户。

水利建设:杨林解放前是“干死青蛙,饿死老鼠”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依靠人民群众,兴修水利,先后修建破刀、白马、锁口、芭蕉、大基、青合上塘等小A型水库6座、小山塘68口,水利条件有所改善。1970年和1971年,邵阳地委、行署组织武冈、洞口、隆回三县民工修建了武冈东风水库。杨林公社受益灌区干渠,支圳蛇蜒,流经破刀等11个大队,6500来亩稻田实现灌溉自如。但峨峰、联盟两村仍是靠天吃饭,遇上大汉之年确是颗粒无收,仍是“用钱靠救济,呷饭靠政府2000年以后,境内破刀、茶场、坝上、草塘、庄上、芭蕉、新亭、杨林等8个村仍有东风大坝的水源灌溉。《水法》实施后,水是商品,所有想要放水都得先交钱。在这种情况下,以上8个村的旱涝保收面积已不足80%。全6座小A型水库灌溉外,还有68口山塘水用于灌溉。山塘除保证灌溉外,另用来养鱼。全68口山塘,总露水面积24亩,每年放养鱼苗14400尾,产鱼14400Kg,按每公斤16元计算,每年鱼业收入达23万元。2019年九岭水厂主体工程接近扫尾,通院落和入户管道正在加紧铺设,峨峰、锁口、塘下村级安全饮水保障工程已基本完工。

电力设施:1970年以前,杨林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点桐油灯和烧桐籽来照明。70年代末,内修建了江边电站。九岭、杨林等9个大队用电照明,但由于水源不足,电灯也不亮。改革开放以后,电源建设和农网改造建设加快,杨林用电以黄桥供电所与杨林江边电站并网供电。2004年后,全农村电力网络逐步进行了扩建改造。到2013年,杨林各村农网改造升级已全面完成。网络维修、供电、收费由黄桥供电所全程管理。全供电正常,收费合理,群众满意,供电入户率达100%.2014年洞口电力公司为了保障杨林人民正常用电需要,在杨林境内新修了一个30KV的小型变电站,2014年底已投入使用。

四、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清代有私塾,民国时期建私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大发展。到1970年,有中学一所、小学15所,师生人数为解放前的三倍之多。杨林人穷则思变,发愤读书。到1995年,在外地工作的杨林籍教授7名,留学国外的3名。到2014年末,内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468人、专职幼师16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2096人、专职教师12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级中学一所,在校学生576人,专职教师4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9年“马云寄宿学校”二期、三期建设工程完工,杨林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正在立项中。

农业科技:1966年起杨林公社党委政府为了推广农业科技,征地52亩,办起了42亩杨林公社农科所和10亩养鱼场。农科所坐落在现在的杨林利安鞭炮厂,组织劳力15人,主要由公社农机员唐可夫带头搞水稻品种改良试验,目的是搞好常规水稻种子改良,提高双季稻产量。其中具有历史记载意义的是:曾经身为国民党独立师师长的肖重光在公社农科所放了两年牛。杨林公社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自然水源优势在公社附件办起水田面积10亩的露天养鱼场。鱼场工人三人直接归杨林企业办管辖,由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主要饲养草鱼苗和鲢鱼苗为主,隔年销售草鱼苗46900个、鲢鱼苗38200个,均按现在的价格计算每年盈利在40000元以上。1975年杨林公社党委政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在全范围内推行稻、棉、鱼种养结合试验,主要是充分利用水田优势搞好粮棉种植外,增加养鱼创收。

医疗卫生:解放前均有“郎中”行医,解放后建诊所,公社化时期设立了杨林公社诊所,到1984年卫生院配备了6名医务人员、8张病床,各村都有医疗站,配备了赤脚医生28名。到2014年末,杨林卫生院属一级乙等医院,新修了门诊办公楼,全院占地面积13亩,固定资产78万元,病床22张,专业卫生人员15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4人。辖区内卫生室15个,2014年完成了诊疗7216人次,解决了缺医少药的状况。

社会保障:杨林于2012年恢复了城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站,站内工作人员1人,负责全养老保险金征收代管、保险金发放,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有人口参保率达95%以上。2019年计划生育出具婚育证明50张,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58个,二孩生育服务证68个,再生育服务证9个,妊娠随访和妊娠结局随访率100%,上报出生人口220参加医保574321072人,医保缴纳金额398万余元。新增255购买城乡居保;成立镇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完成民兵整组和兵役登记工作,送兵2人。八一慰问参战人员23洞口县民政局于2010年投资在杨林坝上村修建敬老院一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住房10间,已居住五保老人32人,给五保老人提供了宽敞明亮、舒适幽静的居住环境,使全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无后顾之忧,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文化体育:2010年由洞口县文化局投资22万元建成杨林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室内有健身房一间,储备了各种健身器材,图书室一间,各类书籍2624册,常用扩音设备一套,音响设备一套,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活跃杨林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机关院内修建篮球场一个,用地面积350平方米。2019年塘下文体广场顺利通过验收安装“户户通”81台

饮水工程:解放前后杨林百姓都是饮用天然岩水和地下井水。到80-90年代,由于自然井水供不应求,导致部分群众投人工打水井,起用地下水,对饮用水十分困难的村组院落有所改善。从2007年起,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饮水卫生十分重视,为杨林人畜饮水工程拨款55万元,筹资550万元,成立了杨林自来水公司,修建了储水池600m³,打出了地下水井2口,安装大型净水器,购置了消毒药品,让所有用户用上了放心水。至2015年10月底,杨林自来水可供坝上、青合、寨下等16个村2252户,内供水12个村,外供水4个村。

五、特色社情:

杨林地处边缘,自然条件落后,过去出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盘虽小,但人杰地灵。

境内群山起伏,破刀寨、将军寨、云飞寨和马鞍寨四寨突起,气势峥嵘。庄上村境内云飞寨尤为突特。《武冈州志》载;“孤峰陡耸,高百余丈,仅小径揉攀可登;其上宽平,能容千余人。中有一方石池,阔丈余,中出清泉,四时不竭。上最平处为元帅殿。相传明末曾元帅驻营于此,人往往拾箭镞及刀斧。咸丰已末夏,太平军穿境,男女六百人避居寨上,军围两日终不敢逼近。辛酉冬修垛石中,凿出银杯牒各一。又村童拾得红铜称锤,金光闪耀,镌有“大斧凿造”四字。破刀寨、九峰岭均为抗日灭寇战场。出生于破刀村的肖重光,曾任中国陆军第73军193师少将师长。1945年率部赴绥宁、洞口参加湘西会战,驱逐日寇,收复失地。解放前夕,在家协助民防团打击石背土匪头目张云卿对杨林百姓的侵害,保杨林一方平安。

六、名胜古迹:

芭蕉村内“节孝坊”是一位肖姓相公(七相公)为纪念其母亲李氏保守少妇情操,不出二步门,终身守寡而立的。七相公的这位母亲28岁守寡,养家糊口,勤俭节约,送儿读书,辛苦操劳一生。其儿感恩戴德,发愤读书,考取相公后,为报答母亲恩典,于1915年修建了“节孝坊”,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古代装饰幽雅美观大方,具有时代历史特征。从60年代至90年代一直作为芭蕉村小学专用。现在被洞口县文化局列为洞口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下村义栏桥:于1936年修建,全长45米,整体木制结构桥梁,是山下村通往塘下村和武冈市龙从的必经之路。1965年被洪水冲垮之后,于1966年和1967年村民筹资筹劳重新修建,现在仍完整无损。

九岭村内火烧桥:修建于1937年,全长42米,纯属木制结构桥梁,是牛栏山院落通往鸭婆子院落的必经之桥。传说靠鸭婆子一边的桥墩的大石头,一天晚上是神仙下凡帮助安好的。现在桥梁保存完整。

杨林境内历史以来就有两寺四十八庵的传说,两寺为杨林寺和东林寺,四十八庵有九岭村九峰庵、山下村窝龙寺(庵)、破刀村转马庵、坝上村白马庵、草塘村盘古庙等48庵。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 字号:
洞口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