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人民政府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名人

东征惠州露锋芒

来源:洞口县 作者:洞口县 发布时间: 2017-07-07 15:14
【打印】
【 字号:

引子: 

    1925年10月14日,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东征军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惠州城,取得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第一个辉煌胜利。

    当我们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时,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苏联军事专家罗加觉夫、切列潘诺夫为顾问,纵队长何应钦、李济深、程潜等一个个灿若星河的名字都会走进我们的脑海,在那次激动人心的战斗中,出现了太多风云人物,来自湖南洞口的开国元勋袁也烈将军也是其中之一,这是袁也烈入党之后的首战,也是他一生中真正参加的首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他却表现出很高的指导水平和政治工作风采,为今后戎马半生的战斗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也烈是谁?在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有疑问,但是作为同是雪峰山下走出的少年,我对这位家乡的先贤,充满了无比的敬慕。他曾是东征的参与者、北伐的急先锋、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渤海军区的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原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党委委员,原水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始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光环和事迹,曾一次次激励了故乡的有志青年,我也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循着他的脚步,我来到了惠州,如果说“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惠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人生和事业的起点,那么我想当年的袁也烈在惠州,心境大致也和我相同。

    袁也烈,一八九九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湖南洞口县(原属武冈县)袁家垅。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家庭,但是他并不受此拘束。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四年,已经年过二十的袁也烈离开老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成为亦师亦友的至交,在毛泽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影响下,深受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熏陶,开始懂得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一九二四年七月,离开湖南,到达广东,在广州考入桂军军官学校。在陆军军官学校,袁也烈组织了“星火社”,寓意和后来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谋而合,而且后来这个星星之火,确实有了燎原之势。

一九二五年六月,共产党参加和支持的第一次东征正在潮汕作战。留在广州的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趁机发动叛乱,占领广州,严重危及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这时,青年军人联合会发动滇、桂两军的军官学校学生起义。这个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和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以该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为核心,并遍及全国各地军队中的革命团体。袁也烈虽然当时人在桂军军官学校,但是他已经是青年军人联合会重要成员,当他为东征人血沸腾的时候,却深切地体会到了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的背叛革命,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的命运开始重新思考起来。

最终,袁也烈在桂军军官学校以“火星社”社员为核心,组织一支精干队伍,率领同学二百多人,星夜冲出营房,分途急行军,等叛军发现时,他们已顺利渡过珠江,并同滇军军官学校的一部分学生汇合在一起,共同投奔黄埔军官学校。

    一到黄埔军校,袁也烈便组织桂、滇两个军校的学生,发出声讨杨希闵,刘震寰叛军的通电,动摇叛军的军心,东征军回师讨伐叛军部队时,他又积极参加讨伐杨、刘叛逆的战勤工作,他和“火星社”社员为核心组成的这支队伍,在政治层面上对杨希闵和刘寰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极大地鼓励了广州革命队伍的斗志,也促进了一大批被杨希闵和刘震寰蛊惑煽动者的觉醒,为保卫广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定杨、刘叛乱之后,袁也烈留在了黄埔军校,起义的普通学生分别编入第二期、第三期学生队,袁也烈作为领头人,同时在斗争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处于平乱后的政治考虑和关系需要,他最终被分配在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秘书股干事,宣传科科员。

    当时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如同一个太阳,进步的青年学生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秘书长聂荣臻领导下工作。政治部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袁也烈见他们忠实、积极、有为,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军队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才能胜利。而要献身于无产阶级的事业,就必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并参加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因此,他更加主动地向党靠拢,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工作,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由于他认真学习,积极工作,主动靠拢党组织。1925年7月,由聂荣臻、杨期纲同志介绍,袁也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开始为他的历史写下新的一页。

    袁也烈入党后,表现出积极高昂的革命热情,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两次东征,队伍的主体都是黄埔学生,看着大批大批的黄埔学生和军官走向前线,袁也烈再也坐不住了,他一再请缨参战,最终于1925年10月被调任第四期入伍生第二团第二营第七连和第八连的指导员,而二团就在惠州前线,虽然袁也烈到达惠州时,战役主体已经完成,但是他还是从中深切体验到东征的惨烈和战争的残酷性。

    惠州号称天险,四面环水,这在和平年代,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但是在战争年代,却是无比坚固的守城工事,因此东征惠州,打得无比艰辛残酷,时至今日,惠州主城区还保留着大量的战争遗存,例如背靠市汽车客运总站的飞鹅岭,这里过去是惠州城郊,现在却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若不留神,你很难发现闹市中的飞鹅岭。

日前,笔者来到飞鹅岭,沿着登山路拾级而上。午后下起了小雨,雨水荡涤着石阶上的污迹,雨雾缠绕着山上的树梢,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中。很难想象92年前,就在这座海拔仅70多米的小山峰上曾战火纷飞、硝烟滚滚,这里一度是攻守双方争夺惠州城的制高点。

    踏上这座小山峰,只见青山无言,树木苍翠。在半山腰的小坪处,停放着一架早已退役的歼击机。快到山顶时,笔者就看见了两座外表已经变黑的碉堡,弯腰探身进去,只见碉堡内部枪眼密布。碉堡虽经数十年风雨,但其巨石筑体仍然坚固无比,透着战火纷飞年代的冷峻之光。

    这是袁也烈入党之后的首战,也是他一生中真正参加的首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袁也烈虽然主要负责的是清剿散兵游勇和战后防务,但是他却表现出很高的指导水平和政治工作风采,为今后戎马半生的战斗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惠州这片红色热土,不仅使袁也烈首次经受战火的洗礼,而且对粤军第一师师长邓仲元烈士,黄埔先贤廖仲恺、邓演达故里增进了印记;他也目睹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旺盛革命斗志,对国家命运高度关注的爱国情怀,他的思想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久后,他跃马扬鞭追随惠州骄子---邓演达、叶挺投身震惊中外的北伐战争。

周后运简介

    周后运  1971年生于湖南洞口,自幼酷爱文学,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儒将蔡锷 》、《碧血丹心---邓演达传》等专著八部。为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惠州市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邵阳(惠州)专家顾问组秘书长、邓演达/蔡锷研究专家、湖南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主任、政协洞口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惠州市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   

    代表作《碧血丹心--邓演达传》获惠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当选为北京2008奥运火炬手。曾获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2015年度广东省“书香岭南”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胡曾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11月"松坡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华人华侨(中山)诗词赛活动中,均先后获优秀奖。2017年1月5日参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赋征文赛,获民族赋倚马奖;曾受邀为中国大散文家梁衡撰写评论。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征惠州露锋芒

来源: 洞口县 作者: 洞口县 2017-07-07 15:14

引子: 

    1925年10月14日,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东征军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惠州城,取得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的第一个辉煌胜利。

    当我们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瞬间时,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苏联军事专家罗加觉夫、切列潘诺夫为顾问,纵队长何应钦、李济深、程潜等一个个灿若星河的名字都会走进我们的脑海,在那次激动人心的战斗中,出现了太多风云人物,来自湖南洞口的开国元勋袁也烈将军也是其中之一,这是袁也烈入党之后的首战,也是他一生中真正参加的首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他却表现出很高的指导水平和政治工作风采,为今后戎马半生的战斗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也烈是谁?在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有疑问,但是作为同是雪峰山下走出的少年,我对这位家乡的先贤,充满了无比的敬慕。他曾是东征的参与者、北伐的急先锋、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渤海军区的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原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党委委员,原水产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始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光环和事迹,曾一次次激励了故乡的有志青年,我也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循着他的脚步,我来到了惠州,如果说“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惠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人生和事业的起点,那么我想当年的袁也烈在惠州,心境大致也和我相同。

    袁也烈,一八九九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湖南洞口县(原属武冈县)袁家垅。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耕读传家的中国传统家庭,但是他并不受此拘束。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四年,已经年过二十的袁也烈离开老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他与毛泽东成为亦师亦友的至交,在毛泽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影响下,深受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熏陶,开始懂得只有革命,才有出路。一九二四年七月,离开湖南,到达广东,在广州考入桂军军官学校。在陆军军官学校,袁也烈组织了“星火社”,寓意和后来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谋而合,而且后来这个星星之火,确实有了燎原之势。

一九二五年六月,共产党参加和支持的第一次东征正在潮汕作战。留在广州的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趁机发动叛乱,占领广州,严重危及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这时,青年军人联合会发动滇、桂两军的军官学校学生起义。这个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和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以该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为核心,并遍及全国各地军队中的革命团体。袁也烈虽然当时人在桂军军官学校,但是他已经是青年军人联合会重要成员,当他为东征人血沸腾的时候,却深切地体会到了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的背叛革命,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的命运开始重新思考起来。

最终,袁也烈在桂军军官学校以“火星社”社员为核心,组织一支精干队伍,率领同学二百多人,星夜冲出营房,分途急行军,等叛军发现时,他们已顺利渡过珠江,并同滇军军官学校的一部分学生汇合在一起,共同投奔黄埔军官学校。

    一到黄埔军校,袁也烈便组织桂、滇两个军校的学生,发出声讨杨希闵,刘震寰叛军的通电,动摇叛军的军心,东征军回师讨伐叛军部队时,他又积极参加讨伐杨、刘叛逆的战勤工作,他和“火星社”社员为核心组成的这支队伍,在政治层面上对杨希闵和刘寰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极大地鼓励了广州革命队伍的斗志,也促进了一大批被杨希闵和刘震寰蛊惑煽动者的觉醒,为保卫广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定杨、刘叛乱之后,袁也烈留在了黄埔军校,起义的普通学生分别编入第二期、第三期学生队,袁也烈作为领头人,同时在斗争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处于平乱后的政治考虑和关系需要,他最终被分配在政治部工作,先后担任秘书股干事,宣传科科员。

    当时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如同一个太阳,进步的青年学生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秘书长聂荣臻领导下工作。政治部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袁也烈见他们忠实、积极、有为,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军队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才能胜利。而要献身于无产阶级的事业,就必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并参加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因此,他更加主动地向党靠拢,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工作,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由于他认真学习,积极工作,主动靠拢党组织。1925年7月,由聂荣臻、杨期纲同志介绍,袁也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开始为他的历史写下新的一页。

    袁也烈入党后,表现出积极高昂的革命热情,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两次东征,队伍的主体都是黄埔学生,看着大批大批的黄埔学生和军官走向前线,袁也烈再也坐不住了,他一再请缨参战,最终于1925年10月被调任第四期入伍生第二团第二营第七连和第八连的指导员,而二团就在惠州前线,虽然袁也烈到达惠州时,战役主体已经完成,但是他还是从中深切体验到东征的惨烈和战争的残酷性。

    惠州号称天险,四面环水,这在和平年代,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但是在战争年代,却是无比坚固的守城工事,因此东征惠州,打得无比艰辛残酷,时至今日,惠州主城区还保留着大量的战争遗存,例如背靠市汽车客运总站的飞鹅岭,这里过去是惠州城郊,现在却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区。若不留神,你很难发现闹市中的飞鹅岭。

日前,笔者来到飞鹅岭,沿着登山路拾级而上。午后下起了小雨,雨水荡涤着石阶上的污迹,雨雾缠绕着山上的树梢,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中。很难想象92年前,就在这座海拔仅70多米的小山峰上曾战火纷飞、硝烟滚滚,这里一度是攻守双方争夺惠州城的制高点。

    踏上这座小山峰,只见青山无言,树木苍翠。在半山腰的小坪处,停放着一架早已退役的歼击机。快到山顶时,笔者就看见了两座外表已经变黑的碉堡,弯腰探身进去,只见碉堡内部枪眼密布。碉堡虽经数十年风雨,但其巨石筑体仍然坚固无比,透着战火纷飞年代的冷峻之光。

    这是袁也烈入党之后的首战,也是他一生中真正参加的首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袁也烈虽然主要负责的是清剿散兵游勇和战后防务,但是他却表现出很高的指导水平和政治工作风采,为今后戎马半生的战斗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惠州这片红色热土,不仅使袁也烈首次经受战火的洗礼,而且对粤军第一师师长邓仲元烈士,黄埔先贤廖仲恺、邓演达故里增进了印记;他也目睹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旺盛革命斗志,对国家命运高度关注的爱国情怀,他的思想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久后,他跃马扬鞭追随惠州骄子---邓演达、叶挺投身震惊中外的北伐战争。

周后运简介

    周后运  1971年生于湖南洞口,自幼酷爱文学,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儒将蔡锷 》、《碧血丹心---邓演达传》等专著八部。为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会员、惠州市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邵阳(惠州)专家顾问组秘书长、邓演达/蔡锷研究专家、湖南全国文艺家雪峰山创作基地主任、政协洞口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惠州市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   

    代表作《碧血丹心--邓演达传》获惠州市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当选为北京2008奥运火炬手。曾获第十七届“中华优秀文艺工作者”、2015年度广东省“书香岭南”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胡曾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11月"松坡杯"全球诗词大赛、2016年华人华侨(中山)诗词赛活动中,均先后获优秀奖。2017年1月5日参加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赋征文赛,获民族赋倚马奖;曾受邀为中国大散文家梁衡撰写评论。


洞口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