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春已至,万物生”,清明消费明显升温,整体消费额较2019年清明增长7.52%,已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祭扫追思缅先辈,踏青赏花正当时。”春光渐暖,万物复苏,如约而至的不只是春天的希望,还有防疫的有序、自信和曙光,随着跨省游限制持续放开,春节期间“就地过年”的部分未返乡游子在小长假开启补偿式返乡,未出游旅客迎来补偿式旅游,清明迎来全年第一个出行小高峰,消费明显升温。据映潮大数据监测显示,2021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国消费市场持续活跃,旅游、餐饮、酒店住宿等消费人气十足,同时清明祭扫、踏青出游带动鲜花、食品、鞋服装备等相关实物性商品需求旺盛,助力整体消费累计实现4864.13亿元,同比增长34.54%,较春节加快3.46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增长7.52%,消费额已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二、“返乡人”消费更活跃,助力农村消费额同比增速达37.07%,同比疫情前增长9.55%
2021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打工人”积极返乡探亲祭祖,“补偿式返乡”人群激增,跨省出游、同城出行、近郊游玩等热情高涨,全国累计出游人次达1.1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40%,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出游人次中,流入农村的客流占比约六成,助力乡村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从地域消费情况看,农村整体消费额累计实现1097.92亿元,占整体消费额的22.57%,较疫情前占比(22.20%)提升0.37个百分点,同比增速高达37.07%,高出整体消费额2.53个百分点,同比疫情前增长9.55%,农村消费市场复苏动力强劲,消费额已高出疫情前同期水平;此外城市整体消费额累计实现3766.21亿元,同比疫情前增长6.94%,占整体消费额的77.43%,主力带动整体消费额进一步增长。
三、“春游人”出行需求大爆发,消费活力快速释放,旅游消费额已接近疫情前同期水平
由于“就地过年”不跨省出行,清明“春游”需求迅速爆发,旅游消费活力快速释放,迎来“补偿式旅游”小高峰,2021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国旅游消费额实现472.3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超470%,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的98%。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市民出游半径相较于春节期间持续“扩容”,清明前两周与“跨省游”“长途游”相关的出行舆情搜索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382%,与疫情前同期相比增长23%。
1.跨省长途游热情再起,酒店、机票量价齐升,较春节大幅上涨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跨省游持续放开限制,“拼假党”凑够更长假期,跨省市游客出行消费迅速反弹,驱动酒店、机票需求持续回暖,清明消费预热期大幅提前,酒店、机票、景点门票等出游相关预订量均已与疫情前同期持平,清明节迎来全年首个跨省出游小高峰。据映潮大数据监测显示,清明小长假期间,多家品牌酒店预订提前期长达30天,甚至呈现出“一房难求”的局面,多地酒店预订价格迅速上涨,部分门店与2-3月相比涨幅近1成,日均住宿订单量较春节增长26%。从出行票务来看,上海-三亚、北京-三亚、北京-成都以及上海-重庆等热门线路的机票“一票难求”,搜索热度一路攀升,3月起多数航线票价均有上涨,清明3天热门航线价格环比2月上涨幅度约24%,日均航班预订量环比春节增加67%。全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健康码的“一码通行”,在休闲旅游与安全防疫并重条件下,旅游景区加速创新,全行业预售、线上无接触订票、景区限流安心游更受青睐。“预约 错峰 限流”多措并举保障“清明”旅游市场安全有序,为游客提供安全、放心、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清明小长假期间,上海浦江郊野公园奇迹花园、南京总统府、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为清明期间全国最受欢迎的景区。
2021年“清明”期间全国前十景点景区
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博物馆类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打卡成为游客出行的新个性化玩法,加之四川德阳三星堆遗址“再惊天下”,古蜀文物持续“上新”,清明掀起“探宝热”,文化古迹类景区成为消费者“新宠”。另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色革命/烈士类纪念馆亦人气飙升,线上搜索热度居高不下。据映潮大数据监测显示,历史文物类博物馆清明前两周搜索热度大幅上涨,较去年同期增长超10倍,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4倍,红色革命类/烈士类博物馆、纪念馆搜索热度较去年同期增长200%。清明小长假期间,博物馆、纪念馆类景区游览人次近900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7.5倍,相关消费额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32%。
2021年“清明”期间全国前十博物馆
2.“花小钱买休闲”,短途自驾游备受青睐,赏花踏青游成主流
受限于清明假期长度,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选择短途出行稍作休整,近郊乡村游、周边短途游更能极大满足消费者“用短时间、花小钱,买休闲、买快乐”的消费诉求。随春光渐暖,出行需求持续释放,家庭出游成清明小长假主要出游形式,周边、乡村自驾游需求显著增长,同比上涨105%。
清明时节,武大樱花别赋风情,婺源油菜花不落俗套,河南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云南昆明海棠花姿潇洒,新疆伊犁杏花争春,四川成都杜鹃花枝招展,西藏林芝桃花争妍斗艳,宁夏银川玉兰花开无尘……各地花开春意浓,人间最美四月天。清明小长假期间,踏青赏花整体消费额同比涨幅超360%,城市近郊各赏花胜地客流量激增,浙江杭州、湖北武汉、江西上饶成为国内踏青赏花的热门目的地。
2021年“清明”期间踏青赏花前十热门目的
四、“云祭祀”引领文明祭祀新风尚,清明传统吃食消费旺盛
鲜花祭故人,文明表哀思。在绿色祭祀倡议下,香蜡纸烛消费持续减少,用于祭扫的花卉销售旺盛,清明款花束、花篮等组合产品表现不俗。清明小长假期间,鲜花消费持续上升,消费额累计实现36.78亿元,同比去年上涨34.56%,尤其黄、白菊花最为旺销,量价双升。
同时,“云祭祀”持续引领文明新风尚,网上祭祀、生态祭祀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可持续发展。百年英烈树党魂,在清明之际,以“致敬·英烈”“不忘恩情,缅怀先辈”等为主题的相关视频超过260万条,点赞量超过2100万人次,转发评论数近530万,同比去年清明分别增长36.78%、57.36%、58.39%。此外,清明传统吃食青团消费额实现16.44亿元,同比增长35.
监测标准解释说明“清明”:指2021年4月3日至4月5日。数据来源:①公开采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全国3000余家电商平台公开数据进行监测、解析、分析;②数据对接,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解析;③全国5万余家电商综合服务站的运营数据及调研数据。
消费额:根据全国及各地统计局发布的城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口、人均消费量及映潮大数据监测的全国服务消费数据、主要批发市场及零售价格数据,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构建数学模型,测算出全国及各地消费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不包括如旅游、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服务消费。
注:1.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文除注明出处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全部来自于映潮大数据的监测数据,或通过监测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推算得出的数据;
3.文中同比若未标注“疫情前(2019年)”,则都默认是与2020年“清明”期间的数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