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相关文件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洞口县植保植检站

针对水稻二化螟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有效控防二化螟危害成灾,特制定洞口县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一、发生趋势

根据我站开展的冬前、冬后基数调查,全县二化螟亩平均残虫量7245条,局部丘块亩平残虫量达4万条,部分丘块高达6万条,剥虫:蛹103个,其中5-7龄幼虫43条,占41.74%,预蛹28条,占27.18%,1-6级蛹28个占27.18%,蛹壳4个,占3.88%,4月2日灯诱始见羽化成虫。发育进度比去年同期提前5天左右,据3月16-20日冬后调查结果,板田虫量10380条/亩,冬泡与翻耕田2060条/亩,绿肥田6625条/亩,春季作物田3200条/亩;比去年增加1147条,具备大发生的虫源基数,而且受二化螟抗药性水平不断提升,水稻栽培制度复杂多样性等因素叠加影响,二化螟呈现进一步面积扩大和发生程度加重的趋势。

二、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分区施治”的防治策略。“综合防治”就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诱控、化学防控等防治措施,把二化螟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分区施治”是根据上年二化螟发生危害情况和水稻种植结构、气候等条件,将全县分为三大类防控区,分区施治。一类防控区(危险区):板田区,二类区绿肥区,三类区冬泡和翻耕田。

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一)农业措施

切实推行“早稻+晚稻”、“一季稻”、“油菜+一季稻”、“蔬菜+一季稻”等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全面落实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结合栽培措施,4月25日前号召所有板田全面翻耕灌深水灭蛹,降低二化螟虫源基数。同时推广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控制二化螟。

(二)性诱调控措施

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性诱剂诱杀每亩放置一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有效虫源田,需同时应用性诱杀技术。

(三)化学防控措施

一是抓住关键点。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双季稻以第一、三代为重点,晚稻第四代的防治;单季稻以第二、三代为重点,大发生时分蘖期和穗期二化螟防治并重。

二是搞准防治适期。坚持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

1.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用药;

2.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在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两类农药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

主害代防治争取大面积一次用药防治过关,当有几个蛾峰时,可按“压前峰控后峰”策略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三是选好防治药剂。根据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有效药剂,开展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推荐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限对第一代二化螟)与高含量阿维菌素、或高含量甲维盐、或杀虫单、或杀虫双、或丁烯氟虫腈等药剂混用,世代重叠严重时建议增加氟铃脲等杀卵性较强的药剂。提倡添加激健、有机硅等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注意事项:穗期防治药液量常规药械防治亩平不少于30公斤,植保无人机防治亩平不少于1.2公斤,苗期可适当减少药液量。防治时田间要保留浅水层。施用阿维菌素、甲维盐、苏云金芽孢杆菌时,需避免高温、强光照下用药)。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