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洞口 > 洞口概况 > 洞口文化

高沙民间文化——打渔鼓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7-24 10:13
【打印】
【 字号:

 

在高沙古镇祖师桥上每天都有一位老人手持两尺长的渔鼓筒和小锣表演“打渔鼓”,吸引了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这位表演“打渔鼓”的老艺人叫曾广南,30多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打渔鼓,如今已70高龄的他能熟练表演80多首金典曲目,其中最为拿手的是“包公怒铡陈世美”。

打渔鼓”又称“唱道情”,起源于唐代,以唱为主、说唱结合。一般不用伴奏乐器,由一人手持两尺长的渔鼓筒和小锣进行表演,曾流行于高沙、花园一带。演唱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新中国成立后“打渔鼓”内容有了创新,主要说唱新人新事新风尚。

曾广南老人是目前高沙镇唯一健在的打渔鼓民间艺人,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招收学徒,将打渔鼓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扫一扫手机打开当前页

高沙民间文化——打渔鼓

来源: 作者: 2014-07-24 10:13

 

在高沙古镇祖师桥上每天都有一位老人手持两尺长的渔鼓筒和小锣表演“打渔鼓”,吸引了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这位表演“打渔鼓”的老艺人叫曾广南,30多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打渔鼓,如今已70高龄的他能熟练表演80多首金典曲目,其中最为拿手的是“包公怒铡陈世美”。

打渔鼓”又称“唱道情”,起源于唐代,以唱为主、说唱结合。一般不用伴奏乐器,由一人手持两尺长的渔鼓筒和小锣进行表演,曾流行于高沙、花园一带。演唱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新中国成立后“打渔鼓”内容有了创新,主要说唱新人新事新风尚。

曾广南老人是目前高沙镇唯一健在的打渔鼓民间艺人,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招收学徒,将打渔鼓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