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白墙绿树相映成趣,青山碧水蓝天相得益彰,群众活动开展健康有序……1月15日,洞口县雪峰街道双联村里一片欣欣向荣。该村贫困户袁均奇扳着手指数起了村里的变化:“自从咱村在原来农民书记的基础上,增加了名誉书记、第一书记后,双联村真正实现了村部做事有规划、产业发展有收益、基础设施有变化、教育医疗有保障、贫困群众有幸福!”
名誉书记:工作一线的“领头雁”
双联村2014年底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全村共737户28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669人,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曾几何时,该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支部的凝聚力不强、项目推动的速度不快、群众的思想观念固化等现象,村里开会,往往中途就有人掀桌子走人,会议不欢而散。
2016年,县派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双联村。如何帮扶双联村脱贫致富?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现任编委办主任的该村“名誉书记”肖谋解带领工作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村情、民情,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明确了每一名队员的工作职责。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肖谋解主动制定并认领了“名誉书记”统筹、协调、指导的职责任务,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力争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落实。肖谋解还把各个县直单位的帮扶项目和资金上墙公布,参与项目的实施、验收和后续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作进程。
为确保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落实,肖谋解多次登门找相关部门领导协调,最多的一个部门登门了5次。村委会秘书袁跃平介绍:“虽然肖主任是‘名誉书记’,但他始终工作在一线,每周至少要来一次双联村指导工作,有时候一个星期几乎天天在双联村。”
第一书记:坐镇领战的“排头兵”
黑黑的脸膛、憨憨的笑容、繁忙的身影,县委“两新”组织工委副书记刘军自任双联村第一书记以来,明显地黑了、瘦了。
2016年12月走进双联村后,刘军便以村为家,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扎扎实实开创性地开展工作,选优建强了村“两委”班子,激发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强了多个群团组织;村组道路修建、危房改造工程、水利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声有色;按照“春油、夏鱼、秋粮、冬猪”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猪产业、成立种植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综合型服务区,采取“电商+农户”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等。帮扶工作队员们整天忙个不歇,几乎天天在田间地头奋战。
然而,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刘军的母亲患乳腺癌多年,现已发生癌细胞转移、胸部积水。刘军的父亲2017年8月因心脏病、心肌梗塞病住院接受治疗。尽管家中困难重重,但刘军工作任劳任怨,几乎天天在村里忙,家中事务全凭妻子一人支撑。
农村书记:带头攻坚的“勤务员”
已当了4年村干部的双联村党支部书记向军,以前在广州市经营一家自来水净水材料厂。按照分工,农民书记向军具体负责村里的带头攻坚、项目落实与矛盾协调工作。
双联村村民的致富思路不宽,传统的养猪产业始终停滞不前。向军与帮扶工作队商议,决定在全村加强产、供、销“一条龙”管理,统一种猪、统一饲料、统一培训、统一购销信息。他们还与洞口县肉食冷冻有限公司签订贫困户代养协议,由公司提供种猪、饲料、技术,并统一回收,贫困户只要通过代养劳动就能脱贫致富,没有任何经济风险。
村里的扶贫项目一个接一个,很多项目都牵涉到家家户户的切实利益,引发不少矛盾或纠纷,向军总是登门入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去年12月,双联村的主干道——水打江桥需要两边都加宽1.5米,必须占用1、2组两个农户的自留地,这两个农户的房屋就在桥的旁边,担心桥梁加宽后会影响家里的出行,均不同意该项目的实施。向军先后3个晚上登门做工作都吃了闭门羹,但他不气馁、不放弃,第四次冒着严寒深夜拜访,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讲政策、讲发展、讲风格。“苦心人天不负”,向军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这两个农户,他们不但同意加快桥梁,而且积极为工程施工提供方便和支持。
“三个书记管理一个村”的管理模式,使双联村的全面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双联村已申报2017年贫困村整村退出。